雪域行·记—西藏象泉河流域古建筑调查有感

发布者:不详发布时间:2014-09-10浏览次数:

雪域行·记

—西藏象泉河流域古建筑调查有感

建筑1101 马强

写在此次调查活动的最后几天,心情总是很矛盾,一方面曾经无数次期望能快点结束,尤其是当在山上测绘,天气却偏偏好得万里无云的时候,或是背着四十多斤的背包爬七十层楼高的土山,汗水顺着脊梁不住地流的时候,心中总是不断问自己,到底为何而来。但眼看就要离开,当车轮一圈圈地丈量并缩短着我们与现代文明的距离时,却又很怅惘,感觉就像刚交完图时的哪种不知所措。在短短的四十天内,有太多事令人难忘。

是的,这里的天有内地任何城市都无以比拟的蓝。白云就低低地坠在头顶和天边,分明地,可以看到哪朵云在下雨,哪朵云在悠闲。远处有雪山,近处有河川。此时你往往会有一种想像僧人禅定般定格成永恒的冲动,从亘古到永远。或许这风景并不能涤荡出灵魂的洁净,但确实足以让心怀感动的人潸然,让碌碌的人驻足。

算是过激也好,自私地认为还是让那平整的油路还原为崎岖的土路吧,那样这片宁静的土地就会少几分喧闹,少些游客揽胜后所产生的不该有的弃儿:各种包装纸和瓶瓶罐罐。那样的话,或许那些现在已经残破的佛塔可以继续在那里安睡百年,不必遭受民间考古队一次又一次疯狂的拜谒。几次和同行的考古队吃饭,他们总时不时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盗取文物猖獗难以遏制之类。调查的对象不少已仅存遗迹,但仅从遗迹便可清晰地描绘出当年“天上佛国”的繁盛景象,很难想象在这称作为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地区,有一群如此刚毅的人们,他们依山建城,造就了不亚于同期任何文明的辉煌业绩。古格沐浴罡风屹立不倒。经幡猎猎,藏尸洞旁,似乎依旧能听得马蹄的囔囔,盾牌在响。

那景,那人。是的,若是只有风景,是不足以让人们心驰神往,不远千里,甚至是万里风尘仆仆而来的。第一次到藏族同胞家做客,才深知藏族那毫无折扣的好客。有次路过牧民的帐篷,进去“坑”了人家几大碗酸奶。嗯,说是坑人家的,是因为当时随身并没有带什么可以用作答谢的物件,便深感愧怍吧。大约深深被内地思维桎梏,若是不予回谢,必定会落得背后指点。现在的人太过复杂,让人看不明,摸不透。但在这就可以找到人原有的平实。扎西古修拉笑的时候,总会将嘴角拉得出奇的高,显出满口整齐的白牙。有次一同外出考察他总是很积极地如同一个孩子般走在前,爬上山坡,好奇的把头探入一个又一个的崖洞。而我们这帮体力不支的外来客则经常在下面惊讶地看着这团红色火焰在以蓝天为背景的土林上忽闪忽现。嗯,巴次在古格后山边走边检石头,不住的向我们展示他捡到的“奇石”,并一块一块地往我们口袋里面塞,搞得我们收下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看到古格的壁画时,惊诧古人为何会有如此的耐心一笔一笔地勾勒,一画一画的描绘,才绘制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或许,在他们心中,这并不是简单的绘画,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信仰表示的最高敬意吧。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经过冈仁波齐时,还是想尝试着去转山,其实倒不是出于对宗教的信仰,而是想感受一下,究竟那是一种怎样的气氛。一代又一代的人,千百年来不畏艰险,一遍又一遍地走着同样的路,转动着手中的转经筒,诵经,而心中祈愿的,往往是万物生灵的福祉。西方人经常指责我们说我们缺乏信仰,但我想说,我们或许没有宗教上的信仰,但往往会有不亚于宗教信仰的信念。工作中有幸遇到前后进藏三十余次,跨时三十年的张老师,纵使已是西藏考古的先驱式人物,在与王老师交谈时,也曾感叹过经费不足,往往要贴钱的事情。好吧,诚然,王老师也是贴了不少的。或许现在还不太理解,为何要废如此大的时间与精力,冒着难以预知的危险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花同样的成本去做其他岂不更好?信念么?除此之外会是什么呢。

将来可能还会走过很多地方,但或许总会为这段经历所魂牵梦萦。很有可能的,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再次来到这里,看那景,那人。

网站地图